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13 07:13:02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精品多篇(全文共6785字)

【说明】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

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

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篇二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 ……此处隐藏1783个字……

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

4、课时安排

3 课时

5、教学过程

学习

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

活动 教学

意图

导学

引入课题

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

学生自学

教师讲解

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

思考讨论

与生活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师导学

设置问题情境 播放2分钟《侏罗纪公园》电影。

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

(回答: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恐龙的dna培育繁殖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

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

复习旧知:两种核酸(dna和rna)在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区别

(列表,阅读课文10分种,学生填写)

一、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

dna rna

组成元素 c、h、o、n、p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化学组成 一分子磷酸

脱氧核糖

a、t、c、g 一分子磷酸

核糖

a、u、c、g

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般单链结构

功能 编码复制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 传递遗传信息,并通过蛋白质表达出来

分布 细胞核的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的核糖体

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

mrna(信使rna),trna(专运rna),rrna(核糖体rna)。

设问:dna→rna→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学生阅读课文10分钟,小组发言。)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一)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利用视频:显示转录过程。

1、定义: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2、过程: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3、小结:

场所:细胞核;

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条有意义链为模板;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a、u、c、g);

合成产物:单链的mrna(信使rna);所需酶:rna聚合酶。

设问:dna的碱基与rna的碱基如何互补配对?

(二)翻译:图示p64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

1、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分:

密码子: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

反密码子: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trna(转运rna)的特点:象三叶草的叶形,一端是3个碱基,另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如图)。

思考:mrna的4种碱基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

推理:1种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不可能)

2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16种组合方式也不能决定20种氨基酸,不行。)

提出: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小结:64种密码:61个编码控制20种氨基酸合成,另外3个(uag、uaa、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合成蛋白质的终止信号又称终止密码。反密码子:61种trna。

游戏:请学生看图,想象一下核糖体这个生产车间是如何工作的?能否做一个模型显示出来?

2、翻译:

利用视频:显示翻译过程。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过程: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第一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1。第二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第一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转移到位点2的trna上。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第三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碱基与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直到读取到mrna的终止密码为止。一个mrna分子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肽链合成后,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落离,经过盘曲和折叠等方式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3)小结:

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以mrna为模板;

原料:20种氨基酸(由trna搬运);

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肽链。

设问:已知mrna的碱基序列是a u g g a a g c a u g u c c g a g c a a g c c g,这mrna上有多少个密码子?写出相应的反密码子,并根据密码子表,列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利用视频:显示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

再次总结:

(三)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的差异: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细胞核 细胞核 核糖体

模板 dna双链 dna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合成 dna分子 mrna 肽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分子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

(四)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计算:

思考:dna的碱基、mrna的碱基与氨基酸个数的关系?

小结:

dna的碱基数:m rna的碱基数:蛋白质的氨基酸数= 6:3:1

反馈练习 学生观看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有中间物质传递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填写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理解翻译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以小组发言。

完成练习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精品多篇(全文共678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