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春节全国各地习俗(多篇)

时间:2025-07-24 07:11:02
春节全国各地习俗(多篇)(全文共9539字)

[前言]春节全国各地习俗(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春节习俗 篇一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时尚为压岁钱赋予新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清代,春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大提高。

春联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横木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对美好未来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习俗 篇二

春节到,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解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谐音即“交子”,表达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一年吉祥富裕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气氛。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侯,有一只叫“年”怪兽,每到春节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声响,吓走年兽,放鞭炮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春节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我们知识,拉近人们距离。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解它们吧!

家乡春节习俗 篇三

说到我家乡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衣服,扮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就是除夕。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野兽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我们这儿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春节的习俗和来历 篇四

1、过年是怎么来的

年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2、过年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3、各地过年吃什么

3.1、北方过年吃什么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3.2、广东过年吃什么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掏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 ……此处隐藏5203个字……一个最重要节日,它就是古老“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一些较为固定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愿望和辞旧迎新祈求,借扫尘方法去整理全年来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时刻,当五彩缤纷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俗呢?

大年初二有哪些禁忌 篇九

1、忌回门礼为单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2、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初二这天还是不要洗衣服。

3、忌午睡

白天不可午睡,否则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4、忌倒污水、垃圾,扫地

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5、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对象

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6、忌向人讨债

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霉,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7、不可动剪刀等锋利的事物

古话说的好,初二动剪刀,口舌是非定难免,锋利的东西在古人看来,不符合新年平安的愿望诉求,容易给家里带来是非与麻烦。所以像剪刀这些带刃的东西,不小心划破手指,新年之际发生流血是不吉利的,老祖宗为了避免不好的现象,在那天尽量不动为好,以此趋福避祸。

8、不可祭神时说不好寓意的话

在过去新年时候都有人售卖财神像,即使不想购买,也要委婉回答——买过了,千万不能说“不”字,以此避免不祥。还有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祭神习俗,保佑新年风调雨顺、事事顺遂,倘若不信神也无妨,只要谨言慎行好运自然常在,尤其在有神像的地方,胡言乱语之话不要说,毕竟新年阖家欢乐之时,大家都想涂个喜庆,多说开心的话,别人听着舒心,也会给自己带来福气。

9、要长明灯

过年要连续三天家里灯火通明,即从年三十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二,联系三天,将家里所有的灯全部打开,寓意人丁兴旺。但是,到了大年初三,除了正常照明的灯亮外,其余的灯就不用灯火通明了。因为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春节习俗 篇十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人家只吃三、二天,有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发展,财货流通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地方,真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送穷习俗,反映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春节全国各地习俗(多篇)范文。

《春节全国各地习俗(多篇)(全文共953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