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 篇一摘要: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提出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提高化学专业硕士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Abstract:Basedontheconstructionpracticesof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andModernMaterials,ShangluoUniversity,thispaperproposedanewteachingreformmodelthroughpenetrationofteachingintoscientificresearch,innovationthroughability,practicefocusingonresults,topiccombiningwithprofession,researchfocusingonprocess,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undergraduatethesis(design)ofchemistryspecialty.
关键词:科研;选题;教学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Keywords:scientificresearch;topicselection;teachingreform;graduationthesis(design)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203-02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引导全国600多所地方硕士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促进高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再是闭门造车,培养大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待业者”[1,2]。硕士生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强弱。本文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仅就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谈几点看法。
教学渗透科研
高校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从事相应的服务地方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科研团队,有的教师在自己的科研路上持续探索。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两条平行线。在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一些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会使枯燥的课堂活跃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渠道,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发掘志趣相投的学生,在平时多交流多培养,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埋下伏笔或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教师的科研,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直观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学习,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将科研渗透贯穿于课堂,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是双赢的。
创新依靠能力
商洛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自己写好项目,立项后,自己摸索如何研究。有的项目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干,指导教师不能发挥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创新项目不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种是教师主动找学生。该校教师年度考核中指导学生创新立项加分不少,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写好创新课题的项目找学生,立项后学生因为对项目不了解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立项后就忘了这件事,快到结题时,教师自己发一篇文章,挂上项目编号学生姓名,项目也就顺利结题了,学生和教师都得了荣誉,看似双赢,表面之下,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没有提高,项目走了过场,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本意。创新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在创新中,教师是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在创新中,学生是设计路线开展研究的。创新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指导创新性项目,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质,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向毕业论文(设计)过渡。
实践关注结果
大学生在校期间,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等,化学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各类实验课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结果。这里的结果不是最后的分数,而是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简言之就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不能仅靠一份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实验能力的强弱,而应将评判标准延伸至实验课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的评判标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各个实习环节中,学生要抓住实习机会,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从专业和兴趣出发,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这个过程转化为创新过程,申报创新项目,主动完成创新学分,而这些环节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而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实验环节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具备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
选题结合专业
在毕业论文环节中,选题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的前提[3]。实践证明,选题不当,则会“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轻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重则使学生产生放弃、敷衍了事心理[4]。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是收获、充满喜悦的过程,而不是一无所获、消极懈怠的过程。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应以选题为突破点。选题内容应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和学生的实践经历相结合,和学生的考研方向相结合,和学生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但不管哪种结合,最终都要以“服从所学专业”为最高原则[5]。这样,一则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二则毕业论文(设计)有教师项目经费和技术支持,有坚实的基础;三则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有兴趣、有实践经历、有知识积累和动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应将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告知学生,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进行适合的科学研究工作。教师不应为了自己的科研课题顺利完成,对学生挑肥拣瘦;学生也不应不切合实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
研究注重过程
毕业答辩时指导教师全程回避,其他教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知之甚少,所以就导致有的学生因论文写得好和答辩说得好就拿了高分。然而毕业论文(设计)成果不是写出来或说出来的,而应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应注重学生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仅是最终的答辩表现或论文(设计)。考核中,整个研究过程应该占有绝对的地位。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化:选题-文献查阅-综述-初步研究-深入研究-结论,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只有过程扎实,结论才更让人信服。这样,也杜绝了学生 ……此处隐藏4271个字……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我国财政会计事业改革与发展。
培育会计文化,提升会计精神是会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敏。会计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师,2006.
[2]祁美云。浅论会计文化[J]。镇江高专学报,1997.
[3]王传杰。会计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 篇四【摘要】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环节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教学改进实践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加工工艺等课程做铺垫,是进行各种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制造,必要考虑的部分。可见,这门课十分重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式体现培养学生“能力”,即不仅培养学生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这门课理论和实践教学,以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1、机械工程材料特点和教学现状
这门课安排在第三学期上,是学生开始接触到专业课阶段。它涉及到机械、设计、材料和加工四方面。主要包括材料种类和性能,材料的微观结构、凝固与变形,铁碳合金相图及应用,热处理,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特性及选材。其知识面广,内容多,专业术语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但逻辑联系不强。学生们感觉内容头绪太多、记忆多。由于专业学时调整,课时现削减为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仅为24学时,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学生接受难度大。加之,由于此门可前期没有认知实习,而金工实习通常又在此课之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把它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实验教学多为普通验证性实验,设备老旧数量少,5—6人用一台,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学生感觉学习空洞、乏味,兴趣低,考试就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目的,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2、机械工程材料的改革措施与实践
2.1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机械工程材料,本科生培养目标是保证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运用它进行工程选材和帮助设计工艺流程等。因而教学内容设计,应与机械工程类紧密相连。对金属学部分,基础为材料的性能和结构,重点为材料成形的组织变化和性能,如铁碳合金相图。对热处理部分,重点为热处理的原理和工艺过程,改善材料的性能。对金属材料部分,重点为常用的机械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方式,及选材。而对于非金属材料部分,可不作为重点,但要了解,可精选些前言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讲解,如高分子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压缩材料组成和微观结构,如晶体内部结构等内容。
2.2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联系工程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仅是枯燥的理论,学生们很难有兴趣。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生动的形式,如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把枯燥的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明白理论与生活密切相关,把抽象概念立体化、生动化,运用它可解决很多实际中难题。如在讲解它碳素钢时,含碳量对钢性能的影响,可以启发学生们思考:家中用的传统菜刀和砍刀,为何菜刀不能砍骨头,砍刀不能来切菜,原因是什么?若都用碳素钢,具体成分有何不同?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明白,含碳量大小影响材料的强度、硬度,从而影响用途。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抽象概念具体化,易理解。再者,也可以设立一题目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自行车外壳和车轴选材,哪些材料可以满足要求?材料加工工艺路线是什么?学生们提出了20多种方案,令人打开眼界。然后,由老师指导,理清思路,同大家一起对方案讨论,优劣对比,得出最佳方案。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好。
2.3改进实践环节
实训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近两年,我系更换了一批老旧设备,增添了许多新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如高清晰的金相显微镜、维氏硬度计和金相试样抛光机等,实验硬件能力大大提升。可以开设一些新实验,还可以把某些理论课放到实验室进行。如讲解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可让每位学生自行动手实验,观察组织,总结材料性能,得出结论,老师仅从旁辅助。把原课堂难理解的知识放到实验室讲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同时,还增加了综合实验项目。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能学以致用。由指导老师设定题目,题目通常涉及到的零件是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锉刀、锯条、自行车链轮等。给出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和失效形式。接着,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工艺流程方案;指导老师审阅、修改。然后,学生独立自个动手完成实物操作,得出硬度分析和金相图,完成实验报告。最后,参加口试答辩,做为这课成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能熟练操作硬度计、金相显微镜、电阻炉和金相试样抛光机等仪器设备。像金相试样制备难度较大,可能需要失败多次,才能做出合格的试样。若对设备和操作掌握不牢固,就需要花更过的时间,反复做实验。而实验教学一共才8学时,显然不够。可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实验,避免因时间紧就应付了事。给失败的同学再做机会,给有兴趣的同学敢于尝试创新的机会。实践证明,综合实验项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根据我系机械工程学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材料和“金工实习”在同一学期,可让两者同时进行,而不是同期的一前一后。让学生们在金工实习中,了解材料和加工工艺,增加感性认识,帮助材料理论知识掌握。如在车工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可引入使用的各类刀具的材料,高速钢和硬质合金区别;加工工艺中,零件的调质处理方式,就是热处理的淬火和回火。实践表明,学生提前有了感性认识,进行理论教学效时,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
3、结论
通过对机械工程材料的教学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知识掌握更牢固、全面,动手能力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夯实理论知识,能“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有强,罗树丽,周岭。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56—58。
[2]崔国明,李兴霞。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1,5:72—73,77。
[3]杨大春,汪通悦。机械创新设计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3:183—185。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经典硕士生毕业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